

智慧蓉城·智慧成华城市运行管理平台
苟 霞 李 萌 李 娟
成都市成华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
一、建设背景
为加快推进数字政府、智慧城市建设,不断提升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敏捷治理、科学治理水平,成华区按照成都市智慧蓉城“王”字型总体架构要求,搭建“1+11”区、街道两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,推动形成“一屏观全域、一网管全城、一体防风险”的“一网统管”治理格局(见图1)。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,夯实物联感知体系、数据资源体系、数字体征体系等基础底座支撑,筑牢网络安全防线。围绕“高效处置一件事”,强化多源预警监测,构建事件流转处置闭环,形成“上下协同、左右联动”运行调度模式。以“擂台赛”、优秀案例评选、孵化培育等形式探索创新,积极打造“杉板桥数字孪生社区”等一批实战管用的特色示范应用场景,助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提质增效。

二、建设内容
1. 着眼夯基垒台,构建多维赋能底座体系
(1)建章立制先行先试
制定《成华区“十四五”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》,完善智慧成华“1145”顶层设计架构,统领工作全局。印发区街两级城运中心组建方案,明确机构职能,实现区中心一体化运行和街道中心升级运行,建立部门街道联动响应、高效协同处置机制和值班值守、巡屏监测等工作制度,制定《街道城运中心实体化运行试点指标体系》,确保城运平台“建管用”一体化运行。
(2)数据资源多源汇聚
建设报表通、数据中台和数据沙盘(见图2),形成“一端采集共享、一站开发治理、一图分析研判”数据全链条治理,汇聚数据1558项73亿条,建成人口、法人等主题库,赋能城市运行管理和应用场景建设。

搭建物联感知平台(见图3),接入感知设备42类19.4万个,迭代升级视联网,整合接入视频2万余路,汇集57类视觉AI算法,有效支撑文明典范城市测评、大运会等重大工作。

(3)网络安全靠前防护
全面升级云计算机房和电子政务外网关键设备,完善管理制度和应急演练预案,搭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场景,全时开展综合态势、境外通联态势和全网资产感知,实时监测、分析研判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态势,实现网络攻击预警处置,组织专班全年24小时不间断开展巡查、封堵、预警,全天候、全方位确保网络安全零事故。
2. 强化协同联动,打造实战管用城运平台
(1)探索监测预警矩阵,推动风险隐患前端化解
建成“1+11”区、街两级城运平台,梳理接入民意感知、校园疾病、空气质量、灾害天气、体检监测等16类风险预警告警。创建“定量+定性”“内网+外网”“政务数据+互联网数据”“监测体系+评分体系”的“4+”城市生命体征评价体系(见图4),为城市运行精准“画像”,对评分进行浮动监测,对指数波动较大的领域及时预警。
构建“民意感知平台”(见图 5),启动重点诉求前端预警高效处置机制,实现热点动态精准感知、趋势走向智能研判、“重点工单”一键派单,先后预警并处置房地产、工资权益、消费纠纷等重点问题70余件,12345热线突出事件、集中矛盾同比下降10.58%,通过问题化早化小,将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解决在源头。

(2)构建事件闭环机制,推动处置流程效能提升
聚焦“高效处置一件事”,上线“事件通”枢纽(见图6),将市级工单、紧急突发事件、网络理政事件、城管事件、网格事件、智能AI等6类事件统一纳入“事件通”,畅通“市—区—街道—社区—网格”五级通道,破解多头多线多层级事件流转难题。梳理形成部门职能和业务需求标签900余项,衍生事件办理规则知识图谱160余条,自动精准派发事件,完善事件处置结构化预案并预置入库,推动实现事件处置规范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。“事件通”累计流转处置各类事件300万余件,推动形成城市运行“事件生成-自动派单-处置反馈-监督评价”的高效闭环处置范式。
(3)统筹规范联勤指挥,推动力量整合高效协同
依托“微网实格”,统筹基层干部、网格员、综治队员、物管门卫、城管队员等各方力量2万余人,形成基层治理队伍体系。扎实推广落实“蓉政通”应用到基层,构建直达一线的联勤指挥能力,推动形成上下联动、运转高效、管理规范的“一网统管”运行格局。

3. 突出需求牵引,创新多元智治应用场景
(1)打造动态精准的安防场景
推进网约房管理、智慧安防小区、电梯安全、网络安全等应用场景建设,助力风险隐患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。“网约房管理”场景(见图7)通过设置“自助登记、智能门禁、智慧视频”三大终端,实时与省公安厅相关平台比对人员信息,发现异常及时报警。东方新城二期小区运用该场景,连续14个月无盗窃案件,辅助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74名,居民治安满意度大幅上升。针对实有人口中重点人员管控不到位的短板,建设智慧安防小区773个,改造和新建安防设施,强化对人、车、物等要素的全面管控,全区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,下降20%。

(2)打造高效精细的治理场景
持续推进自建房管理、城市综合管理、生态环保、防汛防涝等应用场景创新,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。“共享单车序化管理”场景(见图8)对6120个点位半径100米以内车辆数、活跃度实时采集分析,实现总量管控、供需平衡、有序停行,畅通市民出行“最后一百米”。“杉板桥数字孪生社区”通过搭建可预警、可感知、可处置的态势感知体系,有效破解“解决得了、发现不了”和“发现得了、解决不了”的基层治理难题。“AI+12345”实现诉求动态感知、即时转派,达到智能签收率100%、智能转派率85%、准确率80%以上,打造“智能语音+人工回访+短信评分”,实现全量访评、“差评”跟踪问效,推动“未诉先办”,“12345”诉求办理效能全市领先,群众满意率、信任度不断提升。

(3)打造优质精致的便民场景
积极打造政务服务、惠企服务、民生服务等智慧应用场景,进一步提高市民和企业主体获得感。智慧政务“优信办”通过建立办事主体的信用激励评估系统,使诚信主体享受自主现勘、免证照办事、不见面审批、信用停车、信用贷款等便利。建设“巴适三54321”企业服务平台,实现企业“点单”政府“上菜”,迅速处理企业诉求,打造企业专属政务服务空间,快速反馈处理市场主体的各类诉求,全面提升服务质效。上线税务“以税资政”可视化智慧平台,拓宽“数字员工”业务范围,建立“数字纳税人”标签体系,人机协同提升服务精细水平,全区税务全程网办率提高到97%,流转事项办理提速22%,咨询响应速度提升50%。
三、创新应用
以“智慧蓉城”建设为牵引,以智慧赋能基层治理服务为切口,创新试点建设智慧蓉城·杉板桥数字孪生社区,切实做强智慧蓉城应用矩阵社区级支撑。
1. 搭建数字孪生模型,实现全要素数字化
以BIM+GIS融合应用为基础,融入人、地、事、物、情、组织等各类数据15万余条,1:1还原搭建1.2km²三维空间数字操作底座,建立与现实社区“镜像映射、实时互动”的社区级城市信息模型(见图9),助力社区规划建设一张图、治理虚实一盘棋、服务场景一站式。

2. 加快社区数据汇集,构筑全域感知网络
利旧新增“天网”等视频400余路、物联感知设备6800余个,叠加AI算法200余路,构建社区级城市感知体系;统筹网格员、综治人员、社区民警、志愿者等近10类1000余人,建立线上线下高效闭环处置机制(见图10);探索“一表通”数据采集应用,梳理社区20张常用采集信息表,实现“一标三实”数据底数清、情况明,数据“一次采集、多方共享”。
3. 做优做强智慧应用,赋能科学精细治理
围绕社会治安、消防安全等6大领域,打造25个态势感知场景。基于社区服务资源地图,配套研发“指尖”便民服务。围绕社区宜居、多元包容等7大主题,构建3级140项社区体征评价体系,全面监测社区运行状态。鼓励居民、商家等通过随手拍参与社区治理,主动围绕重点事件开展多维度分析,打造共建共治格局。

4. 构建联动运行机制,推动事件高效处置
向上以市、区、街三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为依托,向下通过移动端延伸至网格,形成市、区、街、社区、网格五级应用;重点围绕“高效处置一件事”,建立部门街道联动响应、高效协同处置机制,实现小闭环不出社区、中闭环不出街道、大闭环三级协同。基于大数据分析,推动信息技术主管部门、社会治理牵头部门、街道、社区、研发公司等各方业务流程精准衔接,探索共建共治新模式。
四、推广价值
通过项目建设,成华区积极融入成都市智慧蓉城“三级平台、五级运用”的“王”字形总体架构,全区智慧成华建设顶层设计更加清晰,“城市是生命体、有机体”的理念进一步强化,物联感知体系、数字体征体系、数据资源体系、网络安全保障等基础底座进一步筑牢,人、房、物等城市治理数据资源要素集成汇聚、共享应用,公共安全、公共管理、公共服务、经济运行等重点行业领域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成效显现,高效联动、协同处置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,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敏捷治理、科学治理水平不断提升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— 推荐关注 —
《2023智慧城市 · 优秀应用案例集》已正式开启征订,欢迎各位新老朋友征订!
售价:198元/套 包邮(上、下两册)
扫描以下二维码限时征订!

咨询电话: 010-68716602
邮箱: zhcsgwh@ 126.com